数智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档案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发生深刻变革。档案学专业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引入更多高新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同创新,实现迭代更新、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深化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培育优秀档案人才,11月23日,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顺利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湘潭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及山东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聚焦“数智时代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议题进行专题研讨。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任越主持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梁继红教授作主题报告《厚植档案学专业教育中的历史根基》,通过分析档案学专业教育史上的近代案例,指出厚植档案学专业教育历史根基的必要性,认为档案学作为综合性学科,档案学的理论创造与史学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数字转型背景下,理论创造更需要对学术史脉络的把握;此外,研究档案学专业教育历史对贯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档案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肖秋会教授作主题报告《文华图专的档案教育(1934-1953)》。报告立足历史,讲述武汉大学档案教育的前身——文华图专档案教育的概况、教育师资队伍等,认为文华图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相较于西方更注重培养“现档”管理人才,文华图专图书馆学专业的师资、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为该校档案教育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滋养,文华图专的档案专业教育又拓展了图书馆学教育领域,拓宽了文华图专的办校思路,扩大了文华图专的社会影响。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周林兴教授作主题报告《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平台 推动档案学人才高质量发展——以上海大学为例》,介绍了上海大学档案学的起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表明上海大学将继续聚焦技术变迁环境下的高校专业建设和社会人才需求,立足档案学专业的实践性和行业特征,深化政产学研的融合互动,吸收和调动多方资源协同育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的档案学专业高质量人才。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教研室主任李海涛教授作主题报告《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专业人才培养交流汇报》,分享了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基本情况以及建立和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思政建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与人才自主培养等一系列人才培养重要举措。未来,中山大学将进一步推动导师制,形成学院、导师、学生之间顺畅的交流渠道,加强过程管理,挖掘导师制潜力,同时推动各级一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教材建设工作与产教融合。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蒋冠教授作主题报告《“六新”驱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独特的“六新”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设计,即确立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建设交叉融通的专业课程新体系、探索一核三驱的专业教学新样态、开创师生共进的双创教育新局面、构建多维立体的专业思政新框架以及营造生动活泼的专业文化新氛围。他表示,天津师范大学档案学系致力于培养新型档案人才,并已取得丰硕的建设成果。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曲春梅教授作主题报告《数智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与实践探索》,通过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指出数智时代各高校应培养德才兼备的数智化专门人才。为培养档案数智化专门人才,山东大学档案学专业已进行改革,在档案学课程体系中增设数智类特色课程、提升已有数字档案类课程,搭建多学科背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数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并融合多元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任务型教学法,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积极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任越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面对数智化时代潮流,复合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各高校可从历史中汲取培养档案人才的经验,亦需在交流中学习其他高校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亮点。在未来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以发展的眼光,注重档案学专业知识、技术素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贯通理论与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山东大学作为新文科建设组长单位,积极开展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打造了新文科建设“山大模式”,档案学专业创新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东大学档案学专业立足时代需求,积极探索档案学与数字人文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方向,秉承“厚重人文、数字赋能”理念,着力打造“‘课堂•实践’+创新创业”的“2+1”培养模式以及“档案•技术•人文”三位一体培养方案,全面推动档案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构建具有山大特色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高质量档案人才培养贡献山大力量。
(文/晋琬茹 图/李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