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冯惠玲教授谈“数字记忆与档案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19:36     点击次数:

2016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并做了题为“数字记忆与档案资源开发”的精彩学术报告,这也是我院档案学专业系列学术讲座兰台论坛的第一期。报告由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办主任赵爱国教授主持,档案专业教师及本科生、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正面临着“记忆的搬迁”——将各种各样的“记忆”搬入虚拟空间,不断生成形式多样的“数字记忆”,本次报告主要围绕着数字记忆的由来、档案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怎样构建数字记忆与利用档案构建数字记忆的价值这四个方面展开。

一、数字记忆的由来

要想理解什么是数字记忆,就必须清楚何为记忆,冯老师从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传播学与信息学等多种视角对“记忆”做了界定,并认为记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石与智慧的源泉,是精神文化之根,也是实现社会认同的基石。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的记录方式与记录形态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那么,我们该如何承载和传播社会记忆呢?在数字环境中,我们会不会患上时代失忆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构建数字记忆来挽救人类的记忆并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数字记忆凭借其容量大、易传播、活跃性、稳定性、真实性与包容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当下留存社会记忆的重要方式。

二、档案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作用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数字记忆项目中,为什么会有大量档案的参与?档案到底在数字记忆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档案是承载社会记忆的主要文献载体”,加拿大著名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曾说“全世界档案人员,仍然在建造记忆宫殿”。从1992世界记忆工程的诞生,到2001年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和2004年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举办,再到2015年数字记忆国际论坛的召开,档案与记忆的关系越来越清晰,“档案记忆观”逐渐形成。数字记忆是一种人工记忆,是对“过去信息”的选择、编码和数字化组织;而档案是最真实、最丰富的“过去记忆”,是建构数字记忆的优质原料,离开了档案,记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冯老师还以“威尼斯时光机”为例分析档案在构建威尼斯记忆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怎样构建数字记忆

冯老师认为数字记忆的构建有三个基本要义:一是“记忆属于大众”;二是数字记忆是历史、文化、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三是数字记忆是多元的,具有异彩纷呈的包容性。构建数字记忆的流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信息呈现三个流程。至于数字记忆构建的方法则主要有以下四种——主题式组织、跨资源整合、参与式建设与艺术化呈现。首先,主题式组织,数字记忆的主题多种多样,有国际记忆、国家记忆、地区记忆、社区记忆、文化现象记忆等,冯老师以美国记忆、荷兰记忆、中国记忆、北京记忆、上海记忆与台州古村落记忆为例分析了数字记忆的多种主题。其次,跨资源整合,任何数字记忆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资源,而应当以档案资源为主,进行多资源整合,做到“管理上分工,开发上打通”,如佛罗里达记忆与中国记忆不仅仅包括文字和图片,还有大量的音频、视频和口述史料,也有对记忆空间的虚拟重现(如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圆明园数字再现等)。再次,参与式建设,即多主体参与基础上的合作与共建,一方面是多主体合作,如新加坡记忆项目、美国缅因州记忆网、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就有机构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则促成了国际敦煌项目与Europeana项目,而荷兰记忆宫殿项目则实现了实体机构与网络平台的合作;“全民参与、大众共建”的典型当属新加坡记忆项目,它开发了包括“社区参与项目”、“喝杯免费咖啡,分享您的故事”在内的一系列记忆众创项目,且已取得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最后,艺术化呈现,数字记忆展览除了给予人们知识,还需要美感、新奇、感动、便利等一系列元素,需要色彩、布局、层次、音响、展示技术的综合运用,“荷兰记忆宫殿”就将用艺术与技术赋予实体展览生命,并成功斩获两项国际大奖。此外,移动应用“隐秘的纽卡索”与微电影“乡音的呼唤”也是艺术化呈现的结晶。

四、利用档案构建数字记忆的价值

冯老师认为利用档案构建数字记忆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馆藏收益、用户收益和职业收益。馆藏收益,我们开发馆藏资源并将其在互联网中加以呈现,有利于丰富和盘活馆藏,从丰富的角度来讲,可以整合多种资源,也包括大量的用户捐赠资源;从盘活的角度来讲,可以将“死资源变活”,也有利于转变档案资源开发方式。用户收益,一方面档案馆通过构建数字记忆收获了大量的人气;另一方面通过“众包”方式也使得大量用户可以参与其中,成为项目的建设主体,佛罗里达记忆、新加坡记忆、隐秘的纽卡索等众多记忆项目都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评价说“生生将一家偏僻的机构,打造出了一片生机”。职业收益,档案资源的数字开发具有极高的专业性,集档案管理、知识挖掘、数字技术与艺术呈现为一体,其产品具有文化性、大众性与衍生性,既可以宣传主流价值观,也可以开发多元文化产品,使档案资源价值得以实现;此外,档案工作者专业能力结构也将得到极大改观,可以辐射、转型与创业,从而成为数字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讲座最后,冯老师还与档案专业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就大家关心的“档案馆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角色定位”、“个人在数字记忆构建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尽回答。冯老师的报告内容新颖独到,语言幽默风趣,令档案专业师生耳目一新,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档案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冯老师与档案专业教师合影

第一期兰台论坛成功举办,今后我们将陆续邀请档案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我系交流,力争把兰台论坛办成学术精品,从而为档案专业师生开辟一个了解学术前沿、开阔专业视野、加强对外联系的窗口。

嘉宾介绍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人文奥运与数字记忆等。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撰写和主持编写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科研奖8项。冯惠玲教授在中国档案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档案信息资源组织与档案社会价值实现的规律进行了开拓研究,并开创性地进行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她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电子文件管理规律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