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丁海斌教授谈中华文化背景下文档名词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19:39     点击次数:

2016年12月10日——11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山东画报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忆遗产”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高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11日上午,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丁海斌教授做客兰台论坛第三期,并作题为《中华文化背景下文档名词的历史演进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秘档案学系主任曲春梅副教授主持。

丁海斌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档名词演进的特点,并以文书、公文、文件和档案等专业名词为例,介绍了词汇生成的四种文化形态。丁教授认为目前我国语言学研究远远不够,历史语言学是专业语言学的基础,而专业语言是学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

一、中国文档名词历史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丁教授认为对历史进行分期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并借鉴了梁启超先生关于文化分期的观点,将文档名词的历史演进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和“现代之中国”四个阶段。“中国之中国”是先秦甲骨文明、简牍文明与文档名词的滥觞期、形成期,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汉,这些文明形态发展与文档词汇体系的形成具有同步性。“亚洲之中国”是封建时代文档名词体系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时间范围是魏晋至清(1840年以前),此时主要受到国内纸张的使用和外来文化体的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档案”一词的产生。“世界之中国”是近代制度变革与外来文化带来的极速变迁时期,此时主要受到政治体制变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文书改革奠定了整个民国时期文书档案工作的基调。“现代之中国”时期文档名词呈现出专业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档案为核心词进行“+文件”“+档案”或“档案+”“电子+”的特征明显,实现名词细分化、专(单)义化;外来文化的影响早期主要是苏联,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欧美;科技的显著影响,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等名词大量涌现。

二、词汇生成的四种文化形态:以文书、公文、文件、档案为例

丁教授以文书、公文、文件和档案为例,介绍了词汇生成的四种文化形态,并运用历史语言学统计法对词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出现频率和次数进行了统计。“文书”一词的起源、词素构成与发展、演变都发生在汉语言文化内部,未受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是汉语言文化内生型的典型。“公文”一词古代已经有明确含义,在民国时期的高速发展与外来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属于文化内外融合偏内的代表。“文件”一词首现于清晚期,是在与西方国家学习和交流中产生的,其文化类型属于内外融合偏外型。丁教授认为“档案”中的“档”来源于满语(音Dangse),在满汉互译过程中最终采取了“档案”的译法,属于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型。

最后,丁教授指出语言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永恒主题是融合与发展。这种融合与发展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都有高潮期和平缓期,国家内部民族大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或国家内部政治改革开放的影响等,都会导致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的高潮。从中国文档名词发展的整体上来看,内生型名词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但由于近现代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的加速,在当代常用词中,文化融合的迹象较为明显。此外,丁教授还谈到了语言学以外的收获——对思想史和一些史实如《周礼》的新考证。报告会后,与会师生就文档名词的演变与使用、如何开展专业语言研究等问题与丁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

主持人曲春梅副教授对此次学术报告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丁教授以文档名词的演变为切入点探讨专业语言发展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变迁,以小见大,独具特色,开辟了档案史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勉励青年学子要学习丁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踏实努力,坚持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

嘉宾介绍

丁海斌,汉族,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档案学、历史学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曾任辽宁大学图书馆馆长、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等。并担任中国科技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及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研究生论文评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辽宁省档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学术领域为档案与文献学、历史学、科技哲学,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性文章200余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20余项。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