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11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山东画报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忆遗产”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高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11日下午,论坛为与会代表安排了一场精彩的名家访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和未来。访谈由辽宁大学丁海斌教授主持,访谈嘉宾为六位来自不同高校的档案专业教授,他们分别是:吉林大学邓君教授、四川大学史江教授、郑州大学陈忠海教授、安徽大学马仁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吕元智教授和南昌大学周林兴教授。

访谈伊始,丁教授简要介绍了世界记忆遗产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档案是世界记忆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档案遗产建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丁教授以吕元智教授颇有研究的档案馆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向吕教授提问如何看待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吕教授认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但我们也应明确为何要开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紧接着,丁教授提出了历史文化大省河南省为何没有项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疑惑,陈忠海教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历史原因包括士族南迁、地方政府对档案文献遗产的破坏严重等,现实原因主要是河南省对档案文献遗产不够重视、视野狭小、保护意识不强。陈教授还向相关档案部门领导呼吁,对河南省档案文献遗产摸家底、搞调查,重视起来。周林兴教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补充,认为应将档案文献遗产立项保护等工作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中,以此推动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开发。
丁教授指出,江西作为中国革命根据地,有大量的革命历史档案,但入选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却很少。对此问题,周林兴教授表示江西已经有两项档案文献入选名录,即八一南昌起义档案文献和湘鄂赣省工农兵银行发行的货币票券。目前,江西正在积极推进档案文献遗产的相关工作。陈忠海教授补充了江西开展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他认为江西的历史资源和红色资源丰富,推进档案文献遗产工作需要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应提高重视程度,但不能盲目开展和搞形式主义,高校与档案馆应联合开展相关科研项目。随后,大家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建立时间最晚的海南省。周林兴教授认为,档案需要历史的沉淀,海南建省较晚,历史档案资源相对匮乏。丁海斌教授则指出目前关于南海地区的档案资源其实非常丰富,但很多不在海南省,由于管理归属问题可能导致申报工作存在障碍。
在针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之后,各位嘉宾围绕如何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史江教授指出,凡事只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开展中的困难主要在权力和资源两方面,我们应明确此项工程的目的,采取措施引起社会的共鸣,以此指导日后的工作。同时,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费投入问题很大。邓君教授认为,从目前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开展来看,普通大众关注度较低。面对中国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相关部门是否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分析工作?
此后,丁教授就如何促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与嘉宾展开了讨论。吕元智教授从记忆与遗忘的两面性出发,指出开展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应首先明确其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不能简单地为了申报而申报。史江教授提出档案文献遗产申报的三点要素和标准:时间因素、档案内容的独特性、档案文献的系统性。邓君教授补充了几个在申报时需考虑的问题,包括档案文献自身的形式特征、民族和人物因素以及档案文献的稀有性,指出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应综合考虑以上所提到的几个因素。丁海斌教授认为目前档案界对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够、挖掘不够。面对这一问题,身为档案馆馆长的马仁杰教授结合安徽徽州文化案例,提出要注意对档案的收集和价值的挖掘,此外还应讲好档案故事。
在互动环节,陈忠海教授和马仁杰教授就与会代表所提问的佛教档案文献的研究水平和保护状态进行了专业、详细的解答。
最后,六位嘉宾就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畅想:陈忠海教授建议开展理论建构工作;周林兴教授建议借助文化包装加强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史江教授建议针对档案文献遗产的选择、保护和开发等构建起一种多方合作的格局;邓君教授认为中国的记忆也是世界的记忆;马仁杰教授认为档案人应把研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档案内容本身,以此获取研究的精髓;吕元智教授提议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不应该仅仅是文化工程,还应作为经济工程开展,以使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之路走得更长、更远、更持久。访谈在嘉宾们对档案文献遗产的热烈讨论中结束。
此次访谈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各位嘉宾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的成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七位教授用睿智、博学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