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傅荣校教授谈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前行途径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19:50     点击次数:

2017年4月27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傅荣校教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我院2013级档案学专业学生作了题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中的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前行途径”的学术报告。

报告伊始,傅教授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

1.为什么中国的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与档案学长期处于游离状态?

2.中国的档案管理与外国的档案管理,共性与差异如何?

3.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融合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傅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档案学与图书情报学相对游离的原因

傅教授指出,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的学科覆盖对象与关联学科不同,档案学本质上是随文件运动理论形成与完善而逐渐成熟的,而文件运动作为档案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一种从后端向前扩展的扩大化进程。档案工作经历了从传统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政务四个发展阶段。接着傅教授从学科形成、学科成熟和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档案学与图书情报学相对游离,但与历史学、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

二、中国档案学科的独特性

傅教授指出,因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区分不一、档案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不一、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关注重点不一样,中国档案学科具有其独特性。傅教授从中西方的学科范式、学科建设及中外近十年来的档案学研究热点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中外对比,进而总结出由于中国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体制、内容和工作系统的独特性,使得中外档案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着不同的特点,国外档案管理注重开放和开发利用而中国相对重视管理过程。

三、学科融合:信息资源管理视野下的档案学研究

傅教授指出,中国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是一个大集合,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需要认同基本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管理。傅老师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七大特征,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面向信息类型、职能和过程的三个维度并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的观点。傅教授最后指出,中国档案学一直与历史学有强关联,进入电子文件管理时代后,中国档案学和电子政务有强关联,因此需要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问题。

傅教授立足学术前沿,其前瞻性的学术观点、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谦虚的治学态度博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和高度的评价,为师生们带来一场丰盛的学术大餐。

(文:吕洁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