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下午,青岛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杨来青研究馆员学术报告会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017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学术报告是“档案学术月”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长风讲坛·兰台论坛第6期。档案学专业刘旭光、王云庆、曲春梅、毕牧、陈建等教师、山东大学档案馆部分工作人员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杨来青馆长报告题为“数字档案馆与智慧档案馆建设”。杨馆长首先从分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深刻影响入手,以青岛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为例,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目前数字档案馆的三个发展阶段。并从特征、时间节点、信息资源、核心业务功能、应用领域五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档案馆1.0版、数字档案馆2.0版和智慧档案馆的区别及联系。接着,杨馆长用图表生动展示了青岛市数字档案馆的基本模型,概念模型和网络模型,将青岛市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进行了体系划分,详细介绍了数字档案馆资源的限制、次限制、到期开放和已开放的四级分级管理层次。杨馆长认为,数字档案馆是把“双刃剑”,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时,档案管理存在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肯定数字档案馆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杨馆长提出应积极建设智慧档案馆以解决数字档案馆所存在的不足。
通过总结数字档案馆目前所亟待解决的功能缺陷,以及当前社会环境与技术发展的趋势,杨馆长引出智慧档案馆理念提出的背景。接下来,他从管理对象、信息管理基本单位、信息开发方式三方面对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控制层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厘清“智慧档案馆”概念及基本原理,杨馆长向同学们解答了智慧档案馆“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智慧档案馆的理论构建问题。通过介绍智慧档案馆概念模型、原理模型,功能架构、系统架构、总体架构,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架构,杨馆长展示了智慧档案馆“如何运转”的流程,也称为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实践思路。他指出,智慧档案馆的未来发展应和档案资源数据化,档案实体管理物联化,电子档案接收网络化,数据存储集约化,信息开发知识化,档案服务泛在化和档案业务协同化紧密结合。
讲座最后,杨馆长与同学们分享了三点自己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他认为,数字档案馆是档案的新业态,其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发展路径,建设的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

互动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杨馆长进行探讨,杨馆长一一作了详尽解答。曲春梅主任在点评总结时表示,杨馆长的讲座内容不仅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讲座一以贯之的“理念先行,实践为本”精神更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借鉴和学习。她希望同学们能够立足于本专业,积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嘉宾介绍:
杨来青,青岛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档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档案资源开发及青岛地方历史研究工作,主持开展的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主编或参与编写青岛历史专著、史料汇编近20部,策划多个大型历史文化展览和电视专题片,在国家专业期刊发表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学术论文近40篇,在《青岛日报》发表专栏文章10余篇,主持或参与30多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行业标准的评审鉴定,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