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下午,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丁海斌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兰台论坛,举行题为“谈档案学的形而上学”的学术报告。此次学术报告是“档案学术月”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长风讲坛·兰台论坛第8期。报告由山东大学刘旭光教授主持,档案学专业王云庆、曲春梅、谭必勇、毕牧等教师、山东大学档案馆部分工作人员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讲座开始,丁海斌教授简单阐释了形而上学的两种释义。接着,丁教授对档案学的形而上学加以定义,认为它是档案学的终极追问,是档案学最基础的部分,是树根,是道。其中,档案学之“形”指代的是档案学的对象与边界,档案学之“上”则指代档案学的概念与范畴。丁教授认为,形而上学之于档案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档案学将是具有高度理性的学科,极端复杂的档案实践要求极高的科学理性。
丁教授将档案学之存在论分为本体论(本源与基础),形态论(物质与意识),形式论(时间与空间),发生论(历时与共时)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丁教授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是档案事业的本原、始基、根本元素和共同基础,即本体。档案事业的根本原则是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致性。论述形态论时,丁教授用图示指明了物质与意识、物理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属于人化自然的那一部分工作我们称之为物理管理;属于物化意识的那一部分工作,我们称之为逻辑管理。丁教授在论述存在形式论时指出,档案管理的空间形态包括三个基本层次:(1)宏观空间形态,关系到档案工作的社会分工;(2)中观空间形态,关系到档案部门的组织方式和“三大体系”的构成;(3)微观空间形态,关系到档案管理的具体组织形态。档案工作的宏观时间性就是历史性,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待;中观时间是指它所属的实体发展的循环过程,即文件生命周期;微观时间是指它的自运行过程,即档案管理诸环节。通过介绍档案形成的两种模式及两种形成观,丁教授简要概括了档案学的发生论,即档案的形成规律。

丁教授把档案学之认识论归纳为档案的定义问题、价值与作用问题、语言(词汇)问题和档案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四方面。他认为,档案是人们有意识保存起来的人类活动的原始性符号记录。其根本价值是符号记录性事实经验价值。“档案”一词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杰出代表(清初,满汉文化结合)。档案学科属性的判断标准应遵循客体决定论原理。

针对同学们互动环节提出的问题,丁海斌教授都耐心地予以了解答。刘旭光教授在学术报告的总结点评中表示,此次学术报告带给听众很多思考,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锤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用哲学思辨的观点思考问题,将档案原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嘉宾介绍
丁海斌,汉族。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档案学、历史学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曾任辽宁大学图书馆馆长、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等。并担任中国科技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及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研究生论文评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辽宁省档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学术领域为档案与文献学、历史学、科技哲学,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性文章200余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20余项。
(文:杨欢欢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