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胡鸿杰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兰台论坛,为师生们带来了“学问边上——谈谈学术研究及其表达”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是长风讲坛●兰台论坛第16期,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秘档案学系系主任曲春梅副教授主持,档案学专业师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报告伊始,胡鸿杰教授便开门见山地指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做自己的学问。对于同学们而言,大学是心无旁骛,读书写作的黄金时期。而读书是写作的前期准备,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掌握学术研究及其表达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胡教授认为,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总结档案学界学术研究应当关注的重点:选题、坚守、图变、溯源、遗产、界限。选题就是找准自己的方向;坚守意味着要坐得了冷板凳;图变的关键在于结构的整体性改变;溯源是追溯档案学术共同体、档案学范式的形成发展;遗产是在说文化遗产领域始终应是档案学界的学术重地;界限批判了档案学研究泛化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外延越大,内涵便越浅。
接下来,胡鸿杰教授以自己的专著《维度与境界:管理随想录》一书为例,向同学们论述了先天禀赋、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他认为往往“天资不够”的后人,反倒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去弥补先辈的遗憾。所以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少点顾虑,多做实事,摆正自己的心态。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事中去,找到合理叙述现实问题的方式。随后,胡教授又以《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了经典著作的评价模型以及最近成立的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强调要以档案学为内容,以图书馆学为框架,以文献计量为手段,谋求“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真正意义的“在一起”。

之后,胡鸿杰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才能写好论文。首先论文的结构要规范,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要遵守国家标准。其次论文标题既要明确,又要留给读者一定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再次文章开头要简洁新颖,条理清晰地抛出问题。而主题内容要避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现象,形式再美,若没有真材实料,也是徒劳无用的。最后论文的参考文献要力求准确无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参考文献反映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依据,准确无误地列出参考文献也便于读者进一步查询原文。
此外,胡鸿杰教授还谈到了论文选题的经验:一方面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突发奇想或深有感触的领域;一方面可以研究他人未涉足的空白点,论述他人未解释清楚的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因为做学问自己的想法、兴趣是最重要的,切忌有太多杂念。
曲春梅老师在学术报告的总结分享时表示,希望同学们从阅读中来,到写作中去,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构建思路,更要拿起笔来,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磨练,寻求突破。她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多读书、多动笔、多修改、多反思,只有如此,学术研究才能深入,学术表达才能精准!
嘉宾简介
胡鸿杰,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机关与办公室管理、项目管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主持《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著有《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维度与境界:管理随想录》等专著,并发表《档案与文化》《论档案学人》《管理资源分析》等论文。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