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斌教授做客我院长风讲坛,围绕“打造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此次报告是长风讲坛●兰台论坛第19期,由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赵爱国教授主持,档案学专业刘旭光、王云庆、毕牧、谭必勇、霍艳芳、闫静等老师及本科生、研究生和山东大学档案馆部分工作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报告伊始,张斌教授介绍了打造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与任务——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陈世炬认为中国档案事业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放眼世界;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认为档案及其管理环境的变化,为打造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带来了良好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张斌教授认为肩负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学研究工作的“档案人”应该珍惜新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期待与要求,以打造中国档案学派为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
随后,张斌教授论述了打造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的底气。一方面,张斌教授提出我国的档案学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并以时间为线索进行阐释: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以曾三、裴桐、吴宝康等为代表的档案人的努力下,我国的档案事业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先后三次邀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教学与科研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档案学发展;1988年,吴宝康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正式出版,奠定了我国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发表了博士论文《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并由此成为我国档案理论界系统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从当前档案学的成就和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探索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在档案学教育方面,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档案教育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基于此,张斌教授认为,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和积累,我们可以提出中国档案学派或档案学中国学派,通过推介本国的经验推进其他国家档案工作的发展。
最后,张斌教授提出了打造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的四点建议。一是补差距:建议成立档案鉴定委员会,运用现代技术挖掘传统纸质档案的数据关联,充分发挥档案价值;二是育人才: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办好档案教育,担负起繁荣档案教育事业的时代使命;三是引进来:建设档案学研究中心,加强中外档案学交流,邀请国外档案学者到中心工作,逐渐引领某些领域的国际研究;四是走出去:理论自信也需要实践工作者的努力,档案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国际档案理事会的重要会议与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张斌教授指出,在坚定新时代档案人专业自信的基础上,夯实了打造未来中国新时代档案学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自己的疑问与张斌教授展开交流,问题涵盖现阶段档案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历史档案鉴定的情况、大数据浪潮下档案部门自身定位、价值等方面,张斌教授均耐心解答。
赵爱国教授在进行报告的总结分享时表示,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需要三个结合:一是中国档案学发展要与档案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二是中国档案学、档案工作与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有机结合;三是中国档案学、档案工作的实践与国际档案学、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并以山东省将大数据中心设在山东省档案馆为例,说明此举是档案馆与社会最前沿的技术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通过此次报告,同学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对于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嘉宾简介
张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档案领军人才,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特聘专家。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访问学者。曾荣获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精品课程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档案学基础理论、企业文件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CIO制度设计等。主持和参加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撰写2部学术专著,参与编写2部著作,主编2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