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胡鸿杰教授谈“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8日 13:16     点击次数:

在全国上下齐心抗疫的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我们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场精彩的网络学术盛宴——胡鸿杰教授的网络讲座“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文后附有讲座视频),弥补特殊时期线下讲座缺失的遗憾。讲座中,胡教授从缘由、框架、状况和前瞻四个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档案学发展的概况,在抽丝剥茧地梳理了新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档案学发展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展望。

讲座伊始,胡教授以最新“鄙视链”为引子,幽默诙谐地讲出了讲座主题的缘由,同时介绍了其近期发表的文章作为讲座的补充,以供大家阅读和探讨。

接着,胡教授以“一个想法与三条路径”为框架阐述了档案学术的发展源流。他指出,档案学的学术之源在于“一个想法”,即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和认同,由此便引出了人们对于档案本身、档案的来源以及档案的应用等领域的思考和研究。同时,他以人们对“档案”与“记录”的认识误区为例,说明了“一门学科的建构,应该是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常识的统一”。在档案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不能固化思维,不能只讲档案概念中最基本最固有的东西,这样才能够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发展路径。随后,胡教授又对档案学研究中的三条路径进行了阐释。在目前学界的研究中,对档案内容的研究、对档案载体的研究以及对档案管理的研究成为了相互交织纠结的三条路径,形成了档案学研究的三维空间。但他结合管理学的相关内容表示,档案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管理方式,而档案学的落脚点仍然应该是这种最真实的管理要素。之后他以独创的“胡氏定理”说明了档案界对档案的开发应该冲破局限,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后,胡教授结合一篇审稿意见介绍了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绩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档案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并以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状况为例,从对主要观点的归纳回顾入手,阐述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引导大家思考档案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新中国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不过克服问题的过程恰恰就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发展的过程。

最后一部分,胡教授基于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与展望。他指出,加强档案学研究,必须要重视八个方面,即重视档案学高等教育、重视档案学术共同体、重视档案学研究成果、重视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重视档案学的学科体系、重视档案学术评论、重视档案学研究方法、重视档案学研究的外部环境。他结合冯惠玲教授、丁海斌教授等学者的观点,对上述八个方面一一进行了阐释,论述了档案学发展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在不断吸收有益成分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

讲座尾声,胡教授提出了两个命题:档案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将要给档案学留下什么?这两个发人深省的命题是值得我们所有的档案学人努力思索的,而对这两个命题的思考和解答也将是我们为档案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动力所在。最后,胡教授以“如果学科出现了涅槃,不要悲哀,因为共和国的土地上有你付出的爱和血染的风采”来激励广大的档案学人。在前辈们呕心沥血的奋斗下,我国的档案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作为档案学子应该接好这一棒,推动我国档案学创造新的辉煌。

附:讲座视频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一)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二)

作者简介

胡鸿杰,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莆田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档案职业与学术评价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机关与办公室管理、项目管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重点)、《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主持编辑《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著有《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维度与境界:管理随想录》《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中国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等专著,主讲《管理学原理》《办公室管理导论》《公文写作与处理》等课程,发表《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得与失》《论档案学人》《档案与文化》等论文。

(撰稿:任真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