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上午,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数字档案管理研究所所长丁海斌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主题为“谈谈我的档案哲学体系”学术报告。历史文化学院刘旭光教授主持报告。

丁教授的讲座以档案哲学体系为主题,通过“九论和九个故事”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档案哲学的本体论、发生论、概念论、价值与作用论、存在形态论、存在形式论、档案虚拟论、学科属性论和方法论,强调了为什么档案哲学是必要的。
在第一部分本体论的介绍中,丁教授提出本体论是档案学的根本出发点,档案事业本源与本性的理论,就是档案学本体论。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性符号记录。在档案学中,人类实践活动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还是它存在的母体,是它的根本构成要素和共同基础。而档案事业的根本原则,则是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致性。
在第二部分发生学中,丁教授认为档案发生的问题包括历史发生的问题和现实发生的问题,强调了对于档案发生的一切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提出了档案历史发生(起源)的过程与现实发生的实体到事物的理论。
在第三部分名词术语论中,丁教授重点说明了不同类型档案的定义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不能混淆使用。理论定义的规则是种差+属概念的方式,而“档案”的理论定义则为“保存起来的人类活动的原始符号的记录”,并特别指出了得出这一定义的逻辑路径。随后丁教授又以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说明了一些档案名词的文化类型和来源。
第四部分价值与作用部分中,丁教授从档案在人类价值体系中的定位、档案根本价值、作用机制、作用类型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档案的价值论。档案的根本价值是原始符号记录性经验价值,当价值转化为作用的人类行为机制时需要有完整的逻辑链条进行支撑,其中,档案作为原始记录通过为人类思维(特别是人类群体思维)提供原始经验基础而发挥作用。在价值论的最后,丁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了档案的三大基本作用,分别为凭证作用、参考作用、情感与美感作用;在实现规律中,除了条件律、异质律、扩展律、时效律之外,丁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了“刚性律”。
在第五部分存在形态论中,丁教授将档案管理领域划分为物理管理和逻辑管理两大逻辑范畴,这两大范畴可以覆盖档案管理的全部领域,并具有基本原理性意义。
在第六部分存在形式论中,丁教授分别从档案空间论和档案时间论进行讲述,档案工作宏观空间特性是它作为一种社会要素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空间属性。随后,丁教授还指出了档案事业存在的基本性关键问题——分工原则,在实践中要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实践分工,而不是打破实践分工。此外,关于档案时间与空间的几个原理,丁教授重点解析了“血液循环原理”“归属定性原理”“后端反馈调节原理”。
在第七部分人类虚拟论中,丁教授明确表示档案和档案管理与虚拟密切相关,档案是符号虚拟的产物;档案管理是思维虚拟、人工物虚拟、规则虚拟的产物;档案学是一种知识虚拟;数字虚拟是档案虚拟的高级阶段。
在第八部分学科属性论中,在关于档案学科如何划分这一问题上,丁教授以客体决定论作为判断标准,提出档案与档案工作应属于社会范畴,可以归为社会科学一类。
在第九部分档案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中,丁教授从哲学层面的根本理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本学科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档案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最后,丁教授总结了自己整个档案哲学体系的构成。

在讲座互动环节,师生们就档案哲学在课本的体现、档案实践与档案哲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档名词发展演变等问题与丁教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讲座最后,刘旭光教授向丁教授表达了感谢,希望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可以加强对档案哲学的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此次报告是兰台论坛第41期,档案学系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文/杜玉洁 海报/闫月娟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