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资讯 >> 正文

“中国记忆遗产”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21:57     点击次数:

2016年12月10日-11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山东画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记忆遗产”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高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专题报告,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山东省档案局副局长王宪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辑胡鸿杰、山东画报出版社副社长徐峙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军等出席开幕式,全国各高校档案专业师生及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项目所在单位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主持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档案记忆遗产的现状与未来”,主要围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的现状、问题和经验以及如何将研究内容与社会发展进步紧密结合等问题展开探讨。论坛共安排了三场专题报告、一场名家访谈和一场专题讨论。

报告一:毛泽东文稿的故事

报告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作题为《毛泽东文稿的故事》的主题报告,着重介绍了毛泽东文稿的类别,包括文电类、文章类、书信类、诗词类、题字类、讲话类、选集类和图书类,并从图书出版、文献纪录片、网上公布与宣传展览等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毛泽东文稿的公布状况,最后简要介绍了毛泽东文稿的拍卖与仿制情况。杨继波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对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加强档案文献遗产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性。

报告二:“记忆”中的档案

报告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旭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档案学通讯》总编辑胡鸿杰作题为《“记忆”中的档案》的专题报告。胡老师从社会记忆研究的背景出发,从结构与功能、抽象与具体、解释与建构、权力与规则四个维度对社会记忆进行解读,内容涉及记忆是什么,有没有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我们能够在社会记忆领域做些什么。

名家访谈: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与未来

访谈由辽宁大学丁海斌教授主持,主题为“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与未来”,访谈嘉宾分别为:吉林大学邓君教授、四川大学史江教授、郑州大学陈忠海教授、安徽大学马仁杰教授、南昌大学周林兴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吕元智教授。在本次访谈中,吕元智教授谈及“世界记忆遗产工程”对中国档案工作的影响;陈忠海教授与周林兴教授对河南省、江西省、海南省没有项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原因谈了自己的看法;史江教授和邓君教授提出了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马仁杰教授身兼安徽大学档案馆馆长,从高校档案馆的角度探讨了对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建设的看法。六位教授畅所欲言,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报告三:中华文化背景下文档名词的历史演进研究

报告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春梅副教授主持,辽宁大学丁海斌教授作题为《中华文化背景下文档名词的历史演进研究》的专题报告。丁老师从专业语言对于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性作用出发,将中国文档名词的历史演变进程分为四个阶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与“现代之中国”;并以文书、公文、文件与档案为例分析四种词汇生成的文化形态;最后分享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的一些体会与感悟:一是档案词汇与思想史的关系,二是一些史实的新考证。

专题讨论:地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讨论由安徽大学马仁杰教授主持,主题为“地方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专业研究生程广沛、孙婷婷、王寺凡与本科生何思源、冯诗晗等五位同学分别就“山东省档案文献概况”、“江苏省档案文献遗产概况”、“金榜档案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四川自贡盐业档案概况”以及“全国档案文献遗产概况”等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的发言得到了现场老师们的认可与肯定,专题讨论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还进行了颁奖与赠书仪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主持仪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记忆遗产》主编刘旭光宣布入选《中国记忆遗产》一书的优秀论文名单,并由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山东画报出版社副社长徐峙立介绍了《中国记忆遗产》一书的出版情况,并代表出版社向《中国记忆遗产》编委会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赠送了由该社出版的大型历史图片丛书《日本侵华图志》(25卷本)。另外论坛组委会还向参会代表赠送了《世界遗产图典》《老照片》《孟子家族的记忆——孟府档案管理研究》等优秀的文献遗产类图书。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各位发言人从多角度探讨了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与会者和报告嘉宾台上台下互动积极,会场气氛热烈。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学界范围内的理论探讨,更为学界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平台,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研究领域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