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至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我院档案学系毕牧副教授,研究生张博、吕洁、杨欢欢、裴佳智、张胜博、解小涵、陈艳、许文迪以及本科生何思源共1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技术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创新”,既有来自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也有来自实践领域的技术大咖和一线专家,更有来自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共同探讨新技术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机遇、风险、挑战与对策,旨在推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创新发展。论坛开幕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级教授冯惠玲,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于传斌先后致辞。
本次论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议题:一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在新技术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技术既为电子文件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使电子文件的真实、安全、长期保存面临威胁。二是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主要涉及新技术环境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数字档案馆(室)的建设成果与经验等。三是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探索,如“互联网+政务服务”中电子文件管理的新环境、新挑战与新路径。与会者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在思想碰撞中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

参加论坛的师生合影
10日下午,作为本次论坛平行会议的第三届档案社交媒体圆桌会议顺利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级教授冯惠玲首先致辞,她用四个关键词回答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社交媒体”的问题,即传播、互动、管理、挖掘,并对这个新兴领域表示认可与支持。随后与会者围绕文件认同、政务社媒、司法考量、保管利用、运营实践与评估提升等六大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我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陈艳在“保管利用”主题作了题为《文化遗产的社交媒体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基于长尾效应的讨论》的会议发言。陈艳从社交媒体应用所带来的“长尾”群体入手,分析社交媒体五大特性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价值与作用,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起点出发,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社交媒体创新策略,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从而得出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通过主体与资源客体两个方面优化来实现文化遗产的“长尾效应”的结论。

陈艳同学作会议发言
我系毕牧副教授作为“保管利用”主题的评议人对该主题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社交媒体的归档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交媒体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仍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短板。社交媒体是新生事物,处于“婴儿期”,社交媒体归档利用各方面还不完善,学界的研究也更多基于理论层面。有三个方面可以促进社交媒体保管利用实践的发展:政府参与、法规保障、技术支持。有效的技术支持能为现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

毕牧副教授作评议发言
在会议最后的“未来畅想”环节,我系2014级本科生何思源就档案社交媒体应用与社交媒体文件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档案社交媒体将实现从宣传工具到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而社交媒体文件管理领域需要呼唤地方层面的实践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何思源同学发言
此外,我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许文迪和谭必勇副教授撰写的《公共档案馆信息资源“微”开发研究》与陈艳的报告一同被《第三届档案社交媒体圆桌会议论文集》收录。
通过参加此次论坛,我系师生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有了更为深入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也增进了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同时,鼓励和支持档案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学术会议,有助于学生提高学术能力、培养学术兴趣。
(责任编辑:毕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