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风采 >> 正文

听冯惠玲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20:47     点击次数: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艺萌是我系15级本科生,本学期刚开始学习档案专业,这是她第一次听档案专业学术报告。作为一名档案新兵,这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给她极大的影响。她用心去听,用心去思考,受益匪浅,坚定了认真学习档案学的决心。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感悟吧。

作为刚学档案的小菜鸟,之前就听老师给我们介绍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冯惠玲教授和她的学术成果,学长学姐也跟我们详细介绍过这位老师,当时便很想听一场这位教授的讲座。今天终于有幸听到了这位档案学术界知名教授的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觉自己对档案的认识更丰富、更深了一层。

冯老师在大概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为我们讲述数字记忆与档案开发的问题。档案学中全程管理和资源开发这两大任务都面临着数字转型这一问题,面对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档案发展肯定不能闭门造车,需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转型。冯老师从“数字记忆由来、档案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怎样构建数字记忆、利用档案构建数字记忆的价值”四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这一问题。冯老师的语言生动,内容也吸引人,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其中冯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她的学生制作的关于国内外文化记忆的视频,无论是内容安排还是画面美工,都十分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以来,世界性事件频繁发生,现代文明与信息化的双刃剑使我们的文化记忆开始遗失,冯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为我们介绍了构建数字记忆的重要性和过程,并且还给我们讲述了国外数字记忆的成功案例,比如威尼斯时光机、荷兰记忆宫殿项目,无论其想法创意还是制作成果我认为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听完冯老师的讲座,我也对档案的开发和数字记忆的建设有了一些想法。我认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利用新媒体,创造出能够吸引大众的方式来挽留记忆、发展记忆,开发档案资源的新价值。目前,我国对数字记忆建设这一方面并不是很重视,民众对其关注度也不是很高,很多东西也需要在不断借鉴他国经验中慢慢探索。我认为这项工程还是需要大众参与,更多的人关注,有更多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完成下去。数字记忆的建设不仅在留住文化记忆也是在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掘其馆藏价值、用户价值、职业价值,使档案事业得以更好的发展,更好地面向社会,走进大众。

冯老师在讲述过程中提到了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全世界档案人员仍然在建设记忆宫殿。数字记忆的建设是档案工作者以一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方式为这个世界整理并保存那些无比珍贵、我们不该丢失的东西。作为档案专业的一名学生,现在的我可能还没有对档案有很多的理解,但今天听完讲座之后,我觉得我对这个专业的喜欢更多了一些,我也发现了自己以前对档案认识比较狭隘的地方。冯老师的这场讲座好像为我打开了关于档案新世界的大门。我愿意好好学习它,如果可以,我也很希望能够和老师们一起构建我们的城市记忆,我愿意好好研究它,为档案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刘艺萌  责任编辑:毕牧)